魏江春
苏俄科学院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博士 , 地衣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主要从事地衣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演化生物学研究,尤其对世界范围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 地衣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针对国外流行的人为系统:单属、旧二属、三属、四属和属系统的缺陷,论述了新二属系统并获国际学术界认可。随后又在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中进一步为新二属系统提供了分子证据,并建立了一新目:石耳目 (Umbilicariales Wei & Zhou,Feb.22,2007)。先后主持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基金委资助的地衣系统学科研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等。曾先后分别获得中科院及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当前正在主持并进行“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有关研究计划,完成并发表了世界第一个地衣型真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发表论文 170 余篇,专著 5 册。
刘杏忠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科学院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亚洲菌物学会主席,国际菌物学会执委会委员,荷兰皇家文理学院真菌多样性中心互聘研究员等。长期从事真菌系统学及生物学研究。发表 SCI 论文 170余篇。
王成树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虫草菌的分子遗传研究,首次完成蛹虫草及冬虫夏草的基因组研究,证明蛹虫草的有性生殖为异宗配合,但单倍体可以形成子实体,而冬虫夏草为同宗配合真菌;解析了虫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
郭良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菌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内生真菌与菌根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 《生物多样性》 、 《菌物学报》 副主编, 《Mycology》 、 《植物生态学报》 、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主要从事内生真菌和菌根真菌的分类学、系统学、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 开展重要真菌类群DNA条形码研究, 内生真菌和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与维持机制研究,菌根真菌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外来植物入侵的响应与调节机制,及其在植物生态系统演替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
张金霞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产业科技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国农科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北京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非洲开发银行食用菌注册咨询专家,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全国食用菌区域试验负责人,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部国际农业先进技术引进项目首席专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自1978年以来,一直从事食用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在食用菌种质、侧耳遗传育种、质检技术和食用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明确了我国新疆独有白灵侧耳的种群结构和遗传结构;建立了大宗栽培种的分子评价标准和SNP/SSR标准指纹库;创建了食用菌种质评价和商业菌种生产性状早期鉴定技术体系;建立了食用菌品种认定和菌种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全国骨干力量清理了全国食用菌栽培品种,建立了全国食用菌菌种及其信息库;构建了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前瞻性科学研究的构架。选育平菇、黑木耳、白灵菇等食用菌新品种9个,其中黑木耳“黄天菊花”、平菇“中蔬10号” 和“中农秀珍”、白灵菇“中农1号”和”中农翅鲍”等5品种通过国家认定;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制(修)订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12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9篇,出版专业技术著作36部,其中主编(主笔)和独立著作16部,译著2部。“十五”以来承担和完成省部级项目34项。
谭琦
研究员,1985年由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农业昆虫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参加工作,三十年来主要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及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工作。200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2002年分别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修一年和半年;1997年担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科研与外事,1998年至2009年3月全面负责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工作。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国际蘑菇学会理事,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分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微生物学会理事,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栽培岗位专家,农业部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蔬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担任《食用菌学报》、《菌物研究》、《上海农业学报》、《浙江食用菌》编委,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文华安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伞菌类大型真菌的系统分类和食药用真菌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大型真菌系统分类及应用方面发表论文 60 余篇,合著书 6 册。近年来,在大型真菌资源的开发应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转让药用菌真菌灵芝相关技术2项,以及获得3项授权专利“一种提取灵芝孢子脂溶性活性物质的方法”和“制备几丁质和壳聚糖的方法”等。
边银丙
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实验室主任兼岗位专家。兼任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务委员。《菌物学报》《食用菌学报》《菌物研究》编委,易菇网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于香菇、黑木耳、茯苓等大型食用真菌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和病害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个,国家认定品种8个。主编、参编教材或专著5部,发表SCI论文20篇,其它论文40余篇。
蔡为明
研究员,博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助理。现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浙江省食用菌育种攻关协作组首席专家,浙江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浙江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食药用菌》杂志主编,易菇网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自强
1994年4月硕士毕业,获得发酵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国家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席顾问。擅长食用菌进出口贸易宏观管理、市场营销和行业整合;2007年以来多次率大型食用菌产业代表团出国;多次参与国内外大型食用菌会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长期致力于中国食用菌产业提升。
宋卫东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学科带头人,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设备设施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特色农产品干制与加工装备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食用菌生产技术与装备和经济作物种植、加工技术与装备。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近几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出版专著2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发明专利4项。
宋金俤
现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食用菌高效生产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标准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并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食用菌研究室从事食用菌研究工作,同时担任江苏蕈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2010年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研制和获登记证的食用菌专用杀虫杀螨剂—菇净和杀菌剂—菇丰,两药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15万多公顷。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食用菌病虫害图谱与防治》、《食用菌生产新技术》、参编《中国食药用菌生产大全》等书9部。取得4项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专利,承担省级和国家级项目30余项,发表专业文章42篇。
吕作舟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易菇网顾问。长期从事食用菌科研、教学在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主持参加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商务部、教育部(1993)和湖北省人民政府(2000)科技进步奖。在教学方面,长期主讲《食用菌栽培学》、《食用菌贮藏加工学》,多次荣获“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其中包括一等奖1次(1998),二等奖2次(1995、1997)。近20年来,主持完成编著20余部,共300多万字。
王卓仁
高级农艺师,华中农业大学菌种实验中心主任、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委员、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易菇网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食用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系统选择或杂交选育出获国家或湖北省认定的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白灵菇等优良新品种8个;发现并命名蘑菇属新种2个;致力于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推广,年培训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近千人次,2005年10月获中国科协“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被湖北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联合授予“全省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一项。
韩省华
九三社员、政协委员。浙江省华丹农业微生物资源应用研究院院长,易菇网顾问。长期从事真菌研究与食品、药用菌的开发,研究出多个食药用菌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获得10余项部、省、市科技进步奖。近年来专注于灵芝的规模化生产技术推广与产品应用,致力于菌类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在菌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
蔡德华
国家光伏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山东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食用菌分团团长、中国食用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鲁东大学原副校长等职务。主要致力于食(药)用菌良种选育、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高效优化栽培模式、产品深加工技术及活性物质的提取等,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2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多项。先后获得“科教兴鲁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人物”、“山东省星火标兵”、“全国食用菌行业突出贡献者”等称号。
李忠泽
原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退休),工程师职称。现担任国家食用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江苏省食用菌协会监事会主席。曾参加食用菌科研、栽培、培育新品种、液体制种等研究工作近35年,江苏省食用菌协会笫一届、第二届、笫三届秘书长,易菇网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国祥
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食用菌装备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国家光伏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安露来亚太中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顾问、江苏大学副教授、易菇网顾问。长期从事食用菌消杀药品的研究和应用、菌糠的研究和综合利用并在微生物菌肥、绿色木霉、生物钵体等项目上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同时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郎宁
广西食用菌协会会长,广西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菇农分会副会长、市场流通委员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常务理事,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在自治区农业厅负责广西食用菌产业管理及食用菌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10年,在国内多家食用菌相关杂志发表过30多篇论文,编辑出版过多本技术书籍,并在任《农家之友》杂志社总编兼社长期间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食用菌科普知识。
刘喜杰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报告会副秘书长、辽宁省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建平县人民政府原科技副县长。从80年代开始做乡村领导到2006年任县级领导,一直带领农民从事食用菌栽培工作。 2007年从县级岗位退出后,一直从事食用菌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宣传推广工作,参与全国近50个城市的“全国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报告会”的组织工作,并宣讲《食用菌经济大时代》、《食用菌与健康》等。被评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誉为全国唯一“蘑菇县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企业家、十大新闻人物。
陈锡林
学士,中药资源学、药材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学科研兼顾型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教学,中药资源学、药材学领域。发表浙江菌类药资源调查及利用研究初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产药材研究、浙江地产药材及其特色种类评价研究、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产药材研究、浙江大盘山药材志、药用植物分类纲要、中药资源复合性人才培养构思和实践等论文和论著,提出了中药资源和药材学研究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陈红梅
学士学位,主任中药师,现任杭州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杭州市中医药协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药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药分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药学会医院药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编委。 先后从事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临床药学及药事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中药专业水平及药事管理经验,为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的学科带头人。主持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二项、杭州市卫生局课题二项,浙江省经贸厅一项,并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以及实用新型类国内专利一项。
金群力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浙江省食用菌协会副秘书长。主要开展食用菌栽培与品种选育工作。参与《食药用菌杂志》杂志编辑,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项目30余项;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省市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夏菇93”等多个品种通过国家、省级审(认)定,并在生产一线获得大面积应用。
刘兵
盐城爱菲尔菌菇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并担任国家食用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中国食用菌协会工厂化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协会菇农分会副会长、易菇网副理事长等职务。多年从事农业和农机工作,曾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33项,其中有2项专利获得国家科技部的奖励,近年来潜心研究食用菌工厂的设计建造以及厂房的配套设施装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多项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所设计建造的食用菌工厂约占全国现有食用菌工厂的10%以上,珍稀品种超过15个。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个牛肝菌工厂、李玉院士的菌菜基地食用菌实验工厂、国家食用菌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老师承担的国家香菇菌种工厂等多个高校院所的食用菌实验项目,被业界誉为“食用菌工厂设计建造专家”
王国宾
台湾菇类发展协会常务监事,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台湾理事长。1980年,正当栽培椴木香菇转往袋料栽培之际,投入菇类生产的研发。历经数代培养技术的改良,改变袋料养分调配,克服灭菌、接菌成功,至今已达高产出、高质量之水平。对于台湾菇农产量销售等相关信息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常前往大陆参加各型菌类研讨会,了解产地栽培方式和市场。并于2011年,率领台湾各界40余人代表赴在大陆迎请菇神--吴三公回台安座。
齐振东
现任北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牡丹江市黑木耳产业联盟理事长,牡丹江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协会食用菌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从事食用菌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工作多年,具有十分丰富的管理及市场经验,并先后成立了沈阳北味经销处、龙海豆类开发有限公司、北味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北味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海林农产品综合交易大市场等。2012年,组建成立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及其它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集团企业——黑龙江省北味菌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食用菌行业上不断探索和前行的坚实领路人。
潘新华
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仙客来”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创始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人大代表。“赣菇”品牌传承人;从事食用菌、灵芝良种培育、规模种植和精深加工33余年,获国家发明12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1部;先后入选“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和江西省首批“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
徐寿海
高级工程师,现任连云港国鑫食用菌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连云港国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连云港千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连云港市人大代表。主要从事食用菌生产设备、消毒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曾荣获“七五”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一等奖,连云港市有突出贡献者、江苏省中青年科技英才、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连云港市优秀企业家、连云港市“创业、创新、创优”先进个人、连云港市“十五”科技进步先进个人、江苏省第四届“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徐大伟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火石品牌策划合伙人、创意总监,浙江大学卡特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专注于农业品牌策划十余年,“品牌符号学”推广践行者,致力于以符号的力量推动中国品牌农业发展。参与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各大区域品牌创建,如陕西果业、丽水山耕、灵宝苹果、巴美羊肉、新疆阿拉尔红枣等。
胡晓云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进行农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战略与传播研究。著有《品牌归于运动》、《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化-中国体征与中国方略》、《品牌代言传播研究》、《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2009-2012)》、《模式制胜-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模式研究》、《符号的力量》、《品牌传播智慧》、《品牌价值评估研究》等专业著作;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主持纵横向各种研究课题、各省市区域及其企业品牌战略规划课题数十项。
蒋文龙
浙江省农业区域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工商管理学博士,高级记者,《农民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心)董事。在媒体中最早关注农业品牌建设,曾组织策划“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农产品区域品牌高峰论坛”、“中国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中国农业-产业英雄会”等全国性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业品牌化进程。
廖庆文
深圳市中兴达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本科学历,营销师、知识产权规划师、知识产权运营师。现任为中兴达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瑞力智慧银行创始人、深圳市营销师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工业总会理事、梅州市客家文化创意协会副会长、中国商标协会理事、中国产学研投融资资联盟理事、中国知识产权大联盟成员、深圳狮子会深圳湾服务队理事。在工作期间,办理了近万件国内外知识产权申请、交易、孵化及投融资项目,擅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对知识产权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曾参与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行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的研讨和修订,与多个高校做产、学、研方面的转化工作。2012年6月被广东省妇联聘请“广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知识产权评审专家”,发表多篇论文。
涂改临
高级农技师,现任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龙海市科协常委、福建省食用菌协会理事、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会秘书长、易菇网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从事食用菌生产、研究、开发已有四十年,为漳州市乃至全国的食用菌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1984年以来,为漳州地区研究、开发推广了十几个食用菌新品种,使漳州市成为全国最大的蘑菇和白背木耳生产基地,并推动漳州市食用菌向规模化、工厂化方向发展,成功推广了杏鲍菇工厂化漳州模式,获得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嘉奖。
姚淑先
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968年起,改原木栽培银耳为代料栽培,历经十年坎坷,至1977年春,代料银耳获得成功,生物转化率为原木栽培的二十倍,该技术推广全国后,年产量由原木栽培的200吨飞跃到至今20000吨以上。编著《银耳瓶栽技术》、《花菇栽培技术》、《银耳瓶栽技术问答》三本著作,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全国,其中《银耳瓶栽技术问答》一书于1982年度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全国农村读物二等奖。因对银耳的研究有重大突破被有关媒体誉为银耳专家。年逾古稀后,又采用生物载体技术,改袋料栽培银耳为本草银耳栽培,选用对人体有滋补的中药材,如枸杞、莲子、山药、芝麻、盐麸木等制成培养基,又历经十二年,现已成熟培育出肾耳、莲耳、圣耳、翅耳、燕耳等五个中草药栽培的银耳,并获专利和商标证书。
马欣
诸城市良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潍坊特种设备协会常务理事、易菇网副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常务理事、中国鲜食玉米协会副秘书长、2013 年推选为天麻联盟副理事长。从事食品机械、食用菌灭菌机械研究工作多年,并与多家大中高等院所进行技术合作,研发了免锅炉煤柴两用节能环保杀菌锅和节能环保型蒸汽发生器等产品,均已获多项国家专利。
柯传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0 年至今一直从事新药、保健食品生产、科研开发工作,1981年开始药食两用真菌研究,其著作有《中国冬虫夏草研究》、《话说冬虫夏草》,从全新的角度,系统介绍了冬虫夏草的菌种分离鉴定、历史文化、生态特征、真伪鉴别、性味功效、科学服用等,率先研制了第一代产业化冬虫夏草中药品和第二代产业化冬虫夏草保健食品《柯氏牌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胶囊》。
胡海燕
现任黄山毫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旌德县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经理、旌德县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旌德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针对灵芝吸收难、口味苦开发灵芝奶茶时尚饮品,有效地突破了灵芝产品的口感和吸收问题,并申报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